一直径800mm的抗拔灌注桩,抗拔承载力特征值为Rt=750kn,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,采用HRB400钢筋;
根据广东省标准DBJ/T15-125-2017第6.0.1条:
纵向受拉钢筋面积As=750*1000*2/400=3750mm2,实际选用15E18的纵向钢筋,钢筋面积为3817 mm2,满足强度要求。
轴心受拉桩身裂缝宽度计算如下:(利用EXCEL编制好的公式计算)
裂缝宽度为0.232mm,小于0.3mm,满足耐久性的限值要求。顺便好奇一下,规范为什么规定轴心受拉构件裂缝宽度和保护层厚度有关?
从以上计算可知,桩身强度与裂缝宽度均已满足规范要求;
换一种方法计算,以桩身应力等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为前提条件,即桩身抗裂承载力,计算方法是根据钢筋弹性模量和混凝土模量比值,把钢筋面积换算成混凝土面积(变形协调),具体计算如下:(利用EXCEL编制好的公式计算)
从以上计算可知,桩身开裂承载力T=1053.8kn,大于桩的抗拔承载力特征值Rt=750kn,很明显混凝土还没有开裂,而按规范公式Rt=750kn作用下计算得到裂缝宽度为0.232mm,这个……。
《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》JGJ 476-2019 附录J:
附录J要求桩的配筋应满足在试验最大荷载下桩的裂缝宽度控制条件,即要求按2.0倍抗拔承载力特征值验算裂缝宽度,对于本桩按拉力T=1500kn进行计算,裂缝宽度结果如下:
钢筋面积不变时裂缝宽度为0.818mm
增加到28E18钢筋时裂缝宽度为0.298mm
为了满足检测最大拉力对应裂缝宽度的要求,需要配28E18钢筋才能满足要求,实在没有必要那么浪费;
个人认为,裂缝宽度就按1.0倍抗拔承载力特征值(或计算的桩身拉力T)控制就可以了,检测拉力是临时出现的最大值,桩身钢筋面积计算时按2.0倍抗拔承载力特征值计算,检测也按2.0倍抗拔承载力特征加载,那么在张位检测阶段钢筋还处于弹性状态,卸载后钢筋应变基本能恢复(土体摩擦力会阻止桩身回弹),裂缝也会得到恢复;施工阶段降水施工,基桩会先受压,裂缝还会进一步得到恢复(克服土体摩擦力阻止桩身回弹),使用阶段水位升高,基桩受拉,最大拉力为1.0倍抗拔承载力特征值,裂缝宽度即为计算的0.232mm,未受检测的基桩不会开裂,因为开裂承载力T=1053.8>Rt=750。